2012年9月20日星期三

您的位置 >> 党群之窗>>正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 办好特殊教育

发表日期:2009/11/26 11:09:15 作者:无 有3938位读者读过

树立科学发展观  办好特殊教育

江宁特殊教育学校   张筱翠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后代造福;让听障智障少儿能得到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尊重和保障其生存权、教育权,使他们能迎接竞争,战胜挑战,超越残疾,扬起生命的风帆,创造人生的美丽,这既是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特教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特教工作者的责任和追求。所以,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与人为本,促进发展,求真务实,育残成才”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一、统一认识,保障听障智障少儿受教育权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关心、高度重视。江泽民指出:“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胡锦涛同志强调:“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的愿望和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法保障听障智障少儿受教育权,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环境,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发展,是尊重和关注听障智障少儿学习的最基本权利,尊重其人权,坚持以残疾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善举、一个义举、一种良知、一种人道的升华,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特殊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使命,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和管理,确保听障智障少儿接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予以落到实处。使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少儿,切实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技能,身心得到康复发展,潜能潜质得到挖掘,为其学会生存,学会交往,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乘势而上,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特殊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前不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设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就业、分配等问题,强调建立科学发展观,以确保教育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我们坚信,随着国家推进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其发展也将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们学校虽然借用场地办学,但是我们明年要搬入新校舍,硬件条件将是全市一流,我们要坚持以优质的教育来赢得家长、社会的支持与信赖,从而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特殊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着力提升特教内涵与品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不断创新教育体系,优化管理和激励机制,一切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师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

    (一)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康复训练水平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育人成败情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特殊教育更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残而有为的劳动者为己任,以实现听障智障少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1.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听障智障少儿出于其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就决定我们要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网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五自”、“五好”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常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素质,发展其人格。

    2.安全为本。学生安全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学校“创安”目标管理。充分利用宣传栏,定期、定向地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游泳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加强课间、午间及活动类课程教学的管理;明确职责,使安全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全员化,从而为全校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育残成才。当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方法,以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科研为先导,育人为目标,教学为中心,康复为基础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方针,不断深入研究每个听障智障少儿的发展需要与可能,补偿其缺陷,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听障智障少儿通过教育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能自食其力,实现自身最大价值提供基础和条件。

(二)以人才为本,不断将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当前乃至永恒的一项根本任务。第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所以,我们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师德教育核心,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端正舆论导向,规范教师行为,不断增强教师奉献意识和忠诚人民特教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第二,要按照教师队伍建设总目标,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激励其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造就一支基础扎实、业务精良,能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教师队伍。第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岗位练兵竞赛活动,完善教师培养、选拔、推荐机制,使那些事的高尚、潜力较大、进取心较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依法治校,规范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的管理氛围,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奉献中得到发展。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观念,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日趋完善,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次是要加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大会的民主管理职能,让全体教师当家作主,凡涉及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给予公示,接受监督,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其三,要构建以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学方式和绩效考核为主要依据的教师评价、激励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形成积极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效应。其四,管理者要用赏识和宽容对待每一位教师,要善于与教师沟通交流,为教师创造成功机会,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中,得到成功体验,使其把学校管理的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在自身内在潜能得到开发的同时学校也得到发展。

    四、把握关键,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根本利益之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特教工作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企盼。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的需求看作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立足教育科研,与时俱进、彰显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二是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质量意识,树立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理念,从一切为了残疾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出发,让学生拥有满怀报效社会的自信和基本知识技能。三是要怀着对特教事业无限忠诚的敬业精神、扎实苦干、鞠躬尽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特殊教育改革,不断丰富“育人为本,促进发展,求真务实,育残成才”的办学理念内涵,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的目标前进,从而再创特殊教育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