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星期三

您的位置 >> 教学研究>>教学活动>>正文

校本培训

发表日期:2015/11/10 14:38:03 作者:王久保 有2781位读者读过

 校本培训

10月28日,本校教师陈建平老师在四一班 ,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生活课《安全乘车》。

陈老师选材贴近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十分融洽,陈老师还总举出身边的事例给学生说教,很贴切大家的日常生活。这节课不仅是学生还是在坐的听课老师都收获颇多,让智障学生的课堂更贴切生活,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课后,校教务处组织所有教师就这两节课展开评课,陈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说课,各位教师随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安全乘车》听课心得

  杨笑宇

在我校的安排下,昨天下午两点钟之后我在学校四年级听了陈老师一节课,课题是《安全乘车》,陈老师本人是语文老师,虽然这节课教的是安全教育,但是在教课过程中也给我很多启发。

一、备课精心,设计新颖,内容贴近生活。我认为特殊学校的孩子相对于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更加重要,能够拥有一定的生活技能能够在生活中照顾自己更重要。这节课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上下学和平常生活的日子里,过马路注意车辆,乘车有规则等等,保护自身安全。以后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外,我也会加入一些技能的训练如口语、社交等。

二、注重学生主体,用简单的提问放低姿态,向师生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有很多互动,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如“这样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答案是什么再给出原因,既教育了孩子也开发了他们的思维。同时,这样的方法让课堂也更趋于活泼,但是老师却能够一直很好的掌控住。也说明了老师很好的魅力和自身素质。

三、教师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既用到了多媒体也用到了板书,老师的板书十分清晰,针对上课提到的三种交通工具,很清楚的每种都一一列出了乘坐要求和安全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学生的自由讨论,对学生的个人关系良好相处也会有很大帮助。但是总结之后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和自己的想法总结后,内容虽然面面俱到很好,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来说就显得有点多。

 

 

听课心得

          虞天佼

今天观摩听取了陈老师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首先,情景导入时,陈老师先问了同学们平时上下学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在同学们一系列的回答过后,点明了今天的上课内容:安全乘坐交通工具.

陈老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列出了公交车,电动车,小汽车三种交通工具.首先以公交车为例子,列举了乘坐公交车的一些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并用大量实际案例向学生们展示了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以及注重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随后例句了小汽车和电动车,陈老师同样是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案例来告诉学生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要时刻警惕.其中还特意提醒一位学生,让他告诉家长乘坐电动车一定要戴头盔,体现了陈老师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爱心,同作为特教工作者,我深有感触.在本节课快结束时,陈老师又进行了课堂小结,强调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在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课堂学习氛围浓厚,积极举手发言,寓教于乐,在聊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又不乏味可陈,这一点值得我去学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非常受用.总体来说,这节语文课形式非常新颖,过程也很成功,内容丰富,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听课心得

             张道芳

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课本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第三,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总之,本学期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