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发表日期:2012/11/19 10:11:23 作者:admin 有3482位读者读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让智障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要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因此《纲要》中有指出“ 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注重提高其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二)智障学生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的需求
很多智障学生因种种原因,初中毕业以后就走入社会,但在目前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他们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就业困难,很多智障人不能自食其力。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他们必须自立自强,学到一技之长,学会谋生的本领。
(三)智障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要求
智障学生九年毕业以后,由于在义务教育段只学习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因此走上社会,仍然是依靠父母和社会来抚养。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意,这是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人遗憾,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让智障学生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为走上社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家长满意,为社会减轻负担。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将根据智障学生的自身条件,选取适合他们学习的职业技能力,让他们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去实践,并创新。从而得到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
(5)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振兴,现正创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创建,依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那么智障学生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更值得我们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所以对这一特殊人群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体现自我生存的价值,很好地回归社会,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智障学生”即“智力障碍学生”,是指智力功能及其适应行为受到严重限制的学生。本课题的智障学生主要指在障碍程度上为三级和四级的中轻度智障的学生。
“职业技术”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应该掌握的技术。本课题中是指特殊学校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开设有关职业课程,对他们进行职业指导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非学历性的职业教育。
“校本”,即以校为本,是指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所在的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和本校学生的职业学习兴趣和条件,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智障学生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关于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在职业高中阶段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开发及多元化的培训模式等方面。在研究区域的特点上,虽然注重学校所在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特点,但很少顾及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职业学习的兴趣和条件;在研究的阶段上,几乎没有涉及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职业技术教育的渗透问题。
国外关于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是雇主和同事对就业者提供的帮助。特别是强调对来自家庭、亲友、社区等方面自然支持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
因此,渗透于各个学段,比较系统、深入地进行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还是首次。本课题将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和中小学阶段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职业学习条件,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学会生存,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本研究可以提供区域和校本案例的研究经验,对于有效促进我国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智障学生开拓更广泛、更适合的就业渠道,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我们将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和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符合本校校本特色和本校学生特殊需要的职业教育策略,构建以自然支持为导向的智障学生式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形成我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为我校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与相应产业单位的联动,多方位,多途径地开辟社会实践基地,实施定向的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模式,奠定智障学生成功就业,自我完善的基础。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针对义务段高年级和职业高中智障学生的个人生活、居家生活和社会适应训练为内容的教学服务,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
3、通过校内设岗模拟就业、社区实践、岗位学习等各种培训方式的研究,形成智障学生自然支持性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及子课题设计
1、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资源调查研究。
调查学校所在区域就业资源特色和学生未来就业走向,总结校本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分析学校学生的职业教育的特殊需求,制定职业教育的规划与策略。
2、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在调查校本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及学生职业个别化需求的基础上,采取“9+2”的模式,即研究在9年义务教育高年级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2年高中职业专业课程,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个别化职业技术校本课程。
3、基于校本的职业技术教育自然支持模式研究
根据我校处于省城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家庭、亲友和社区的自然的就业资源优势,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职业教育自然支持模式。
4、基于校本的学生个案职业技术教育案例研究
选择5-6个不同学生职业教育自然支持的样本,进行职业定向、个别化课程开发、教育训练、顶岗实习和技能维持的案例跟踪研究。为探索基于校本的个别化职业教育提供案例经验。
(三)研究重点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其中子课题2.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和子课题3. 基于校本的职业技术教育自然支持模式研究既是研究的重点,又是难点。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首先对学校职业教育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把握区域职业教育的资源特点和学校学生职业的兴趣意向和学习条件,为探索基于校本的职业教育研究打下基础;然后,通过分析论证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在实践的基础不断总结,改进课程设置;结合课程开发,个案研究探索一家庭、社区资源为主的自然支持教育,通过案例的总结,争取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职业教育自然支持模式。
(二)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7月)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对与本课题相关理论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然后请专家到校讲座、指导、引领,最后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 (2011年8月—2014年7月)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对家长和智障学生进行调查,制定调查分析报告。确定符合本校校本特色和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总结,从而形成我校《智障学生个人生活、居家生活和社会适应训练》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一套智障学生自然支持式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最后各子课题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自查与调节,小结阶段性研究成果,请专家来校引领、指导、修订,找出不足,突出重点继续进行研究。
3、课题总结阶段 (2014年8月—2015年8月)
在这一阶段,要求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形成论文集。各课题组整理影像资料,刻成教学光盘,方便今后的教学。各课题组认真进行总结,撰写好各子课题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撰写总课题的研究报告。最后推广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学校将邀请专家来校指导、鉴定研究成果,将把论文送出去参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发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及教育专家的意见,了解当地经济情况和产业结构特点,掌握学校所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需求,家长的期待和学生就业需求,探索自然支持性就业模式。
3、个案研究法:以个案为对象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收集、跟踪学生职业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经验与教训,并不断进行改进教育策略与方法。
4、经验总结研究: 对开设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职业教育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智障学生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职业兴趣和就业条件,才能真正或得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
以家庭为主的自然支持持式就业比传统的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智障学生的就业需求。
2、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将更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以校为本,结合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生家庭的情况,开展符合智障学生特点和家庭情况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具有创新意义。
“9年渗透+2年专职”的教育模式,对已有实践研究是一种新探索,而建立以家庭为主的职业教育自然支持模式,对于传统的智障职业教育具有革新意义。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就业和职业技术需求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2011年11月完成。
2、《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校本特色研究》 影像资料 2014年7月完成。
(二)最终成果
1、《基于校本的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校本研究》,2015年8月完成。
2、《智障学生个人生活、居家生活和社会适应训练》,校本课程,2015年8月完成。
3、《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校本特色研究》,论文集,2015年8月完成。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张校长,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主持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子课题《新德育课程实验研究》已结题;南京市教科所“十五” 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研究》已结题;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培养聋生情意素质 促进聋生和谐发展》已结题。 论文《尊重需要 开发潜能 培养特长》在《科学大众》发表于 2010年9月;《他们的世界也很美》在《现代特殊教育》发表于 2010年7月;《生活化在智障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东方教育》第8期发表于 2010年10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获奖论文多篇。
戴副校长,主要研究专长是教师的继续教育,参加过学校南京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培养聋生情意素质 促进聋生和谐发展》的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撰写过《浅谈引导聋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聋校语文朗读教学》、《浅谈培养聋生学习教学兴趣的策略》等论文。
2、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
我们成立由校长、副校长领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技术教师、克莉丝汀技术人员和我校骨干教师为主的,劳动局、教育局、残联领导为顾问的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本课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智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理论资料,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相关的论文,做了智障学生就业和职业技术需求的调查。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
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区教科室领导专家来校引领、指导。(聘请市教科所刘永和所长、南京特殊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谈秀菁处长作为本课题的专家顾问)
⑵、我区有一百多万人口,经济总量在全市第一;有江宁开发区和江宁科学园两各全国一流的工业园区;有很多大型企业,有很多餐饮酒店,有丰富的培训资源。
⑶、学校将拨给专项经费,切实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顺利推进。